留下來,看做茶吧!
最後我們還是決定取消下午上奮起湖的行程,留下來看完製茶的過程。
離開泰興巖,我們回到慶德伯家。
「阮叼有個流浪漢,就是晚上袂炒茶這個,叫伊結婚攏嘸要ㄌㄧㄡ。」慶德伯說的是他的第二個兒子-陳大信。
「娶外國某碼嘸要緊啦,嘜說沒某就好。」就算取個外籍新娘都無所謂,慶德伯只希望今年已經42歲的二兒子趕緊結婚,但總是事與願違,兒子似乎已經抱定打一輩子光棍。
20出頭就已經是個製茶師傅,在29歲那一年拋下工作跑到台中改行開計程車,不到半年時間因為適應不了都市的生活節奏,才收拾行囊回到這裡繼續當個炒茶師傅。
這一行其實很辛苦,為了配合茶葉的製作過程,他們工作時段往往是從晚上到隔日清晨,高溫是烘焙茶葉必要的條件,製茶師傅的工作環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恁袂看人家做茶,阮叫阮兒子帶恁們去。」他說的當然就是當製茶師傅的兒子。
一頭短髮的陳二哥,有著中年發福的中廣身材,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透亮而有神的眼睛。
跟著陳二哥的小發財車,我們不知道經過多少個驚險的下坡,才終於站在這家茶廠前面。
原味製茶廠。
一進門,二哥就帶著我們直接往茶廠裡面走,他指著一旁用大型玻璃隔起來的室內萎凋房:「這裡用的是中央空調,比用冷氣還先進,呵呵呵...。」
「人家來錄影,愛卡認真ㄟ...。」一走進工廠,二哥像工頭一樣拉開嗓門吆喝著,整個工廠四個人,八隻眼睛直盯著我們上下打量。
這裡正在進行的是「炒索」、「團揉」、「解塊」和「乾燥」。
炒菁機不時發出「噗咻!噗咻!」的噴氣聲,萎凋後的茶菁在裡面不停地旋轉。
最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地上那一顆顆籃球大小的布球。
「那個就是師傅!」二哥指著一個正把手伸進炒菁機的年輕人,他不斷地從炒菁機裡抓出一把一把茶葉,有時手裡搓揉,有時又放近鼻子嗅聞味道。
他是小葉。
「他在測試茶葉的”乾度”,至少要重複炒過六次,”乾度”很重要,控制的不好,茶葉容易”生ㄏㄨ”........,先用這一台機器,再用這一台機器.....,一直重複做六次,然後再換到這裡來...。」
「你嘜給我錄影,錄影我就不會講啦~~~~~。」本來滔滔不絕的二哥,一發現鏡頭對著他,馬上害羞地伸手把臉遮住,跑個老遠。
果然鏡頭一挪開,他馬上又回復「專業解說」的水準。
這些昨天採收下來的茶葉,經過前一天的萎凋和炒菁,還必須經過今天這幾道手續能成為真正的茶葉。
炒索的作用是為讓茶葉形狀變成條索狀,在細胞組織被破壞以後,茶葉的香氣、滋味和成分會流出附著在茶葉表面,乾燥凝固以後的茶葉,沖泡時更容易釋放出香氣和味道。
團揉和解塊,是最耗費人力和時間的步驟。
從早上到現在,持續重複著團揉和解塊的動作。
炒索後回軟的茶葉會被倒進布巾,再放進尼龍做成的布袋裡,打上反結以後,放進揉捻機裡揉捻,這時候茶葉會因為揉捻過程中不斷的壓縮逐漸結成緊實的團塊狀。
所以也叫做「團揉」。
「咚!!」每一顆放到地上的布球都發出沉悶的碰撞聲,用手按壓,才知道這包著茶葉的布球已經被揉的像顆堅硬的石頭。
製茶師傅解開布球,把茶葉倒進竹盤(或者稱為笳笠)裡,二哥說:「這叫做解塊。」
當製茶師傅把解開的布球張開時,會用雙腳踩住布巾兩端,另外兩端放在雙腿上,這個動作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飛鼠。
解塊後的茶葉再度倒入炒菁機裡炒熱,然後再倒進布袋裡面進行團揉、解塊的步驟...。
在這個階段,茶葉回軟的程度全憑製茶師傅經驗判斷,回軟程度不足的茶葉很容易在揉捻的過程當中破碎,也就是二哥說的「生ㄏㄨ」。
隨著團揉的進行,茶葉的形狀也逐漸成型,這樣的步驟,需要重複六次。
在這之後,布球會用另一種造型特別的機器來進行接下來的揉捻工作,這種有5片像是蓮花形狀的金屬板的機器,就被稱為「蓮花機」。
布球會隨著蓮花機的旋轉逐漸變的緊實,這時候手中剩餘的布條也會被扭轉成麻花辮的形狀,然後愈絞愈緊,最後把布條纏繞在造型像JAGUAR標誌(麵包說的)的金屬桿上,隨著扭轉時的鬆緊度控制手裡的布條,最後放手,布條會紐結成一團,這樣布球才不會在揉捻機揉捻時鬆開。
二哥讓我站上檯子操作蓮花機,手掌發燙不說,扭成的布團一解就開,當然「不合格」。
麵包和欣怜試著想要打開師父們扭出的布球,使勁吃奶的力氣,布球上的結卻始終一點都沒有鬆開的跡象。
「有呷飯某?」其中一個師傅看不下去,拎起一個布球,輕輕一甩,布球就像陀螺一樣旋轉開來,看的兩個人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可以解的這麼容易。
「真的有奶香的味道耶~~~~。」布球旋開的同時,欣怜聞到了金萱茶特有的奶香味,在這之前我們都還不知道這布球裡揉捻的正是金萱茶葉。
安撫了因為過度興奮而躁動不安的心,很容易就可以聞嗅出茶葉裡蘊藏的,屬於性格的香氣;又或者是因為茶葉裡揮散的香氣,安定了我們的心神。
慶德伯帶著昀靚到茶廠來看我們。
「要不要喝茶?」揉捻過程介紹的差不多,二哥邀我們一起喝杯茶。
趁著水燒開前的空檔,二哥要我們猜猜牆上那幅裱框的四個大字。
「原」和「味」很容易就看出來,但中間兩個字不容易猜...。
「ㄟㄟ...你們是大學生ㄋㄟ!」二哥要我們振作點。
六個人咿咿唔唔了一陣,最後我只猜出了第三個字是「清」,至於第二個字,是慶德伯說溜嘴的。
四個大字是「原香清味」。
猜完了字,茶也泡好了,二哥泡了兩種茶,一樣是金萱茶,他把還沒乾燥和已經乾燥的茶葉各泡了一「碗」讓我們品嘗,這還沒乾燥的茶葉,才剛完成團揉的步驟。
慶德伯提醒我們,還沒乾燥的茶葉比較傷胃,千萬不能喝太多。
「為什麼要用湯匙啊?」我們都注意到二哥在沖泡茶葉的茶碗裡放了一把瓷湯匙。
「試茶,我們都是這樣試茶的。」
「來,聞聞看!」二哥把茶碗裡的湯匙遞給我。
很神奇地,純白色的瓷湯匙像是吸附了茶碗裡所有的茶葉香氣似的,濃厚的香氣伴隨著微熱的餘溫竄入了我的鼻尖...,通過鼻腔,然後在腦門擴散開來。
金萱的奶香在鼻腔停留,直通腦門的卻是一股淡淡的花香味。
這一連串反應來的快也去的快,湯匙冷卻,香氣也瞬間消散。
對於「喝茶」這件事,唐朝詩人盧仝在《七碗茶歌》曾經這樣寫道: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我問二哥:「什麼樣的味道,才算是好味道?」
「沒有一定,只要你自己覺得喜歡,可以接受,那就是好味道。」這是他的「味道」哲學。
「試茶時,先觀察茶湯的顏色,再用這湯匙聞味道,最後才喝茶.....。」二哥邊說邊為我們每個人斟上一杯剛泡好的茶。
「這茶還算是”菁”的,胃不好的話嘜喝太多....。」怕我們不懂得節制,二哥把慶德伯剛剛說的話又提醒了我們一次。
還沒經過乾燥程序的茶,用慶德伯的話來說:「就是會卡”利”!!」
這茶比原來的苦味,還多了那麼一點的苦澀,沒乾燥過的茶葉,喝來還是帶有茶菁的菁澀味。
茶葉中,會刺激胃的,是一種稱為「茶單寧」或稱為「茶鹼」的物質;它和茶葉當中的「咖啡鹼」,形成了一杯茶的「苦」。
茶葉大概可以分成「未發酵」、「半發酵」和「全發酵」三種。
據說不發酵的茶葉茶單寧最多,然後是半發酵,最後才是全發酵茶,所以不發酵茶對胃的刺激較大;有趣的是,茶單寧卻是「喝茶對身體的好處」當中,最常被提到的成分。
抗氧化、抗癌、降低膽固醇含量、抗菌、抗食物過敏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喫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
- Jul 16 Mon 2007 23:10
070405-07 - 8 留下來,看做茶吧!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