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天氣晴
上午9:30和偉平在北門舊站碰面,準備到第一製材場看看,趁著吃早餐的空檔,偉平繞著在貨運站舊址蓋起的新建築拍照,遠遠的忽然看見上回神秘消失的玉山旅社「老闆娘」(詳情請見2006年2月19日日誌)出現在門口「曬毛巾」,為了怕她又消失不見,在拍車站前共和路街景的同時也一併讓「老闆娘」入鏡了;嘴裡叼著煙,手裡晾著剛洗好的毛巾,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充滿高手的風範,這…這…不是包租婆嗎?!
…………………………………………………………………………………………
「現在知道這間厝是要做什麼的了嗎?」我們沒頭沒腦地問,「嘸知咧…聽說是要做咖啡廳…」不愧是包租婆…面不改色,「不過那都是聽人家講的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蓋咖啡廳咧,你們看那屋頂上頭還有個八卦的形狀喔!」聽包租婆這麼一說,抬頭往屋頂一看,果然看見八角形的屋頂,是不是出於風水考量,也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包租…啊,不!頭家娘,恁是哪裡人啊?」 「阮住這裡呀?」包租婆指了指旅社..,「喔…阮是說,恁是哪裡的人啊?」「喔…,阮嘛係嘉義人啊!」 「不過,阮不是老闆娘啦!」…什麼?搞了半天我們都以為她就是老闆娘…!!「老闆娘在裡面啦…!」「那…您是….」原來包租婆是來旅社裡幫傭的,今年55歲的包租婆在玉山旅社裡工作有四、五年了,目前除了老闆娘自家使用以外,有兩個房間是租給長期住客的,目前已經沒有提供臨時住宿的服務了。
…………………………………………………………………………………………
問起有關玉山旅社的過去,包租婆還是希望我們找那位酷到不行的劉先生會比較清楚,經營雜貨店的他住在這裡的時間只比這旅社晚了幾年,我想…我們會的!
…………………………………………………………………………………………
前幾次的訪談當中,有人提起北門車站附近這一帶過去是有很多旅社的,不止玉山這一家,包租婆對這一點倒是不清楚,不過她倒是告訴我們說在這共和路上也是有一家旅社的,就在不遠處。隨著前往阿里山和玉山的旅客和登山客的選擇更多樣,公路以及交通工具更便捷之後,北門車站附近的旅社也一家一家關閉了;事實上包租婆現在的老闆已經是這家旅社第三代的經營者了,第一代的經營者姓賴,目前還在林森西路上經營佛具行(聽見這個消息真是讓我們眼睛都亮了起來,原本苦惱著該如何找到原來的經營者,卻在這次得到了這個好消息,感謝包租婆!!),後來在70年代轉手給第二代的經營者侯先生(不過這位住新港的侯先生在半個月前過世了…),直到大約兩年多前才又轉手給現在的經營者…。
…………………………………………………………………………………………
離開玉山旅社,我們循著鐵道旁的小路到製材工場,今天正好是星期假日,經過文化中心的時候,只見廣場和草地上到處都是來寫生的人,有大人,有小朋友;文化中心這一帶似乎瀰漫著一股很濃厚的藝術氣息…,不知道是不是和陳澄波有關…?我想起在3月出來拍攝北門修理工廠的時候,也是在文化中心這裡看見一個戴著工程帽,一身工人打扮的人站在工廠圍牆外,盯著一棵艷紫荊畫素描…。
…………………………………………………………………………………………過了文化中心不久轉個彎,盡頭處就是第一製材場了;這是第三度造訪製材場,從第一次來看見剛開始整修到這一次,明顯地發現製材工廠的修復已經快要告一個段落。和過去幾次一樣,我們先從辦公室前面的道路經過廁所繞到辦公室後方,再進入機具工廠裡,偌大的工廠屋頂和屋架都已經完成修復,也安裝好未來要作為展場照明用的燈光,過去使用的各種大小工廠機械都還在原地。
…………………………………………………………………………………………
看完機具工廠之後,再度繞回辦公室後方,看見儲藏室的小門敞開,這是一個中間以木櫃隔開的空間,儲藏室的門設計的相當特殊,原來的門上分別又各開了一扇大約1.5公尺高的小門;當大門打開的時候可以看見整個被隔開的空間,當大門上鎖的時候,就只能從小門進出,兩邊小門分別通往兩個不同的空間;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要有這樣特殊的設計…,我們從打開的右邊小門進入,發現其實也可以直通左邊的隔間,走進左邊的隔間可以看見這個空間的右邊是一個直通到天花板的木櫃,而左手邊有五個大小相同的鐵櫃,由近而遠分別標上NO.1、NO.2、NO.3、NO.5、NO.4的編號(不知道為什麼NO.5和NO.4的位置對調過來…),在每一個編號下還分別以日文寫上名稱,看不懂日文的意思,只能夠憑著每一段日文尾的「油」字和現場瀰漫的味道可以知道這裡應該是過去的油料庫之類的地方,每一個鐵櫃下方都有一個水龍頭狀的東西,櫃子裡面的油應該就是從這裡來盛接吧!!從水龍頭上的堆積的厚厚由自來看應該錯不了。身處在這個飄著淡淡重油味的空間裡,昏暗的空間透入了窗外的陽光,讓人有種置身於日治製材工場時期的錯覺。
…………………………………………………………………………………………
這個日治時期原名「營林所嘉義製材所」的工廠,在50年代曾經改為「嘉義竹材藝品加工廠」直到81年為止,後來又轉租給民間經營木製傢俱製作…這一連串經營者的變更,使的這裡的內部陳設規劃和日治時期已經有所不同,這個小小的儲藏室,讓人覺得保留了許多原有的風味。
…………………………………………………………………………………………
被木櫃隔開的另一邊也是個儲藏室,兩邊都是一樣的木櫃,看那櫃子寬大的空間,應該是存放大型的器物所使用的吧。有趣的是連接這兩個空間的走道上,也就是靠近正門入口的地方,有個有門的櫃子,每個門上都貼了一張白紙,上面寫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有的是球棒、手套…還有棋子…等,這櫃子的功用不言可喻…。
…………………………………………………………………………………………
走出儲藏室,外面原本剝落的相當嚴重的編竹夾泥牆已經用水泥給修補過了,我們繞到塗裝室和乾燥室拍了一些照片,乾燥是兩側還是有工人正在進行刨木和鋸木的工作,也還有工人推著材料走進乾燥室旁的小工廠,可見在這裡的民間傢俱工廠仍然繼續營業著。
…………………………………………………………………………………………
走到加工廠後院,工廠外原本損壞的的K字型斜撑也都已經換新了,許多修復時拆除的舊構件也都散落在這裡,走到機具工廠的另一側是一個已經乾涸的小水池,是以前製材場的儲木池,圍牆外緊鄰的就是過去連接大儲木池和製材場之間的小運河。在旁邊不遠處的大樹邊應該還能見到比儲木池稍大的消防水池;一旁的草叢裡還有一個紅磚砌成的金爐,不算大,約莫只有半個人高,似乎也有相當的歷史了。
…………………………………………………………………………………………
走出製材工場已經10點多了,我們馬上轉入工場左邊,在製材工場和鄰近的住家(這裡是日治時期的藤田村宿舍區)之間,有一條不起眼的排水溝,就是小運河了。從前大儲木池的木材,就是透過這條小運河運送的製材工場來的;我們決定走下水溝,沿著水溝看看能夠走到哪裡,大約走了一百多公尺就被盡頭的鐵閘門和積水池阻擋無法再前進了,這裡的水相當污濁,看起來像是一大缸的墨水,還散發著一股難聞的腥臭味,於是我們折回原來的地方。(經過大略估測目前所見的這一段小運河寬約3.6公尺,高約1.65公尺,至於長度透過步距永備尺的測量大約長104公尺)
…………………………………………………………………………………………
接著來到了煤料儲存庫,這裡已經經過整修,變得換然一新,不過許多人見到這個龐然大物,憑它的特殊造型,實在很難讓人猜透它的用途。
…………………………………………………………………………………………
製材場外的右側就是從前的火力發電設施建築群,這當中包含了剛剛才提到的煤料儲存庫,還有排煙道、煙囪基座遺址以及動力室這幾個部分,上次受訪的雲先生仍然不在家,本來帶來了我們翻拍來的日治時期製材場、動力室還有煙囪的照片,相信他一定很想知道這段殘留的紅磚建築究竟是什麼,經過一連串的查證和對照,我們很確定這裡就是老照片當中所見的煙囪位置,隧道型的遺跡則是排煙道…。我們一樣量出煙囪基座的牆面高度是2.35公尺,寬2.41公尺,從外觀看來過去應該是六角形的建築,只不過另外一面已經成為民宅,所以以無從查證起。排煙道的高度1.85公尺,長12.13公尺,牆體厚度33公分,從側面可以見到原本的形狀呈現1/4圓形,而不是想像中的半圓形,內徑20.4公尺,高度(含基座2.49公尺)。
…………………………………………………………………………………………
動力室不但整修完成,同時也完成粉刷作業,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後的補強。拍攝完動力室內外的照片後,剛好又碰上建築事務所的楊先生正要騎著車子離開,他一見到我們馬上就停了下來,幾次的經驗下來知道我們大概有是要請教他,於是他索性把車子熄火,專心回答我們的疑問,當我拿出翻拍的老照片,他很驚訝地問我們哪裡拿到這些照片的?嘿嘿嘿….,我們可是下足功夫蒐集資料的呢!!
…………………………………………………………………………………………
因為有輛不識相的車子要倒車離開,楊先生不得不挪動車子,我們也不好意思耽誤他的工作,只好匆匆結束話題。
…………………………………………………………………………………………
走到一旁的馬路上拿起老照片對照,第一代的製材工場位置是在沿著林鐵鐵道的這條馬路上(最早的製材場是在1914年開始運作,是一棟三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後來在1941年12月17日的中埔大地震當中倒塌;我們所調查的製材場是原有的製材場倒塌後,在1941年之後重見的第二代製材場)。我們想要知道這條路的路名,看著左手邊修理工場門牌上寫的是「林森西路」,對面的住家門排上寫的是「玉山一村」,沒有街道名稱,跑到路尾地方法院旁看卻是「文化路」,查地圖也沒有標示路名……Orz………。
…………………………………………………………………………………………
11:35和偉平走進了對面開放參觀的嘉義車庫園區,想要拍些火車照片,一眼就看見左手邊有輛SP6302客車車廂改裝的廁所,雖不見新意,倒是能和這裡的主題相結合,就在無聊到小要拍廁所裡面設備的時候,隔著車廂廁所後面的圍欄看見了一輛特別的火車頭,……「那不就是很久不見的德國製火車頭嗎!?」…,兩年前來這裡的時候還在附近的草堆裡發現了兩輛像是穿著圍裙的德國製火車頭,今年來正納悶著為什麼看不見的時候,居然就在這裡給碰上了!!
…………………………………………………………………………………………
偉平不知道我在興奮地胡言亂語些什麼,只好跟著我朝著目標前進…。因為隔著鐵網,只能夠很嘔地攀在鐵網邊拍照,不過這裡只見到一輛DL37號,另外一輛就不見蹤影了,德國DL37(1976年2月-1989年9月)後面還依序掛著編號平39的木造客車(1960年)、DPC10(1969年2月-1989年12月)、DPC1(1962年10月-1984年6月)中興號以及SP6211普通客車(1973年)。
…………………………………………………………………………………………
眼看著只能遠看不能近觀的火車,只能哀怨地在一旁猛按快門,呵呵……,就因為不小心「左顧右盼」了一下,發現靠近車床是那邊的鐵門是開著的,這大好機會怎能輕易放過,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了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因為過去只要一靠近,免不了就是一頓臭罵說…),於是我們盡情地拍攝這一列火車的照片,一邊祈禱會罵人的大叔不要出現…。除了拍照,我們謹守絕不擅動機件設施的原則!!
…………………………………………………………………………………………
拍完火車,第一次靠修理工場這麼近,心裡興奮極了,從工廠窗外可以看見工廠內部,假日的修理工廠很安靜,廠房裡面停放著原本放在園區展覽的23號蒸氣火車,不知道為什麼會移到修理工廠來,而另一邊停放著DL28號的柴油車頭,看來應該是待修狀態,車門邊掛著一塊牌子,隱約只見到「不可…」兩個字,後面兩個字就看不清楚了…。拍完照,深覺此地不可久留,於是趕緊撤退,前腳剛離開工廠窗口邊,「汪!汪!汪!…」完了!完了!什麼時候這裡養了狗啊!?這下慘了,等一下一定會有千軍萬馬從四面八方湧入,將我們兩個私闖禁地的毛頭團團包圍,然後就地正法…。
…………………………………………………………………………………………
看門狗狂吠了幾聲便不再出聲,果真是訓練過的,四周陷入一片死寂…,我們停下腳步……,5…10…15…30…噹!!在停下腳步的那幾秒,我確定,確定星期天帶給了我們好運!!沒有千軍也沒有萬馬,只有從草叢邊溜出的流浪狗!!
…………………………………………………………………………………………
匆匆離開禁區之後我們走回「正常導覽路線」,除了23號蒸氣火車不見之外,其他的陳設和幾天前來的時候沒有兩樣,這時候門口的警衛朝我們走來….,不會吧!是那一隻流浪狗向他通風報信嗎?是的,一定是的,牠其實是隻警犬,流浪狗只是牠的表面工作,其實牠是便衣….。不是錯覺,警衛確實是朝我們兩人走來的,他的手上還拿了一本什麼東西…?
…………………………………………………………………………………………
「您好!請幫我們填個資料,謝謝!!」
…………………………………………………………………………………………
警衛露出天真無邪的燦爛笑容,我相信那是出於誠心誠意的,只因為他誠心需要請每一位遊園的遊客登錄一下姓名,好讓他們能夠誠心統計這個園區的遊客人數….,啊….真是用心啊!「謝謝!喔!對了!那個轉車台可以玩玩看…」說完,可愛的警衛像隻花蝴蝶,捧著本子往下一朵花的方向前進了….「您好!請幫我們填個資料,@$#%...!!」…「為什麼我要去玩轉車台…?」
…………………………………………………………………………………………
來到了機車庫(此機車非比機車,是柴油機車頭的簡稱),停放著42號和41號,這是頭一次近距離看見駕駛室,和過去參觀展覽用的機車駕駛室不同,這些現役的機車頭在駕駛室上方貼心地安裝了一台冷氣,另外還有一個小型的液晶螢幕,猜想應該是可以和前方守車連線的監控螢幕吧,控制台上的燈還亮著,車門邊還掛著一大袋的饅頭,地上還有一些民生用品…,這輛車應該就是下午要發車的機車頭吧?遠遠地有位林務局大叔騎著車子朝我們這裡接近,才剛想要開口,「少年耶…這裡不可以進來喔;參觀範圍只到那邊而已,$@%$^^&*…」,後面幾句不知道他又咕噥了些什麼,因為他的車子已經跑了好遠…。
…………………………………………………………………………………………
看看洗車場也沒人,這是當然的…,下午下山的火車回來才能見的到人家來幫火車洗澡嘛…。附近的鐵道上還停放著許多停用的車頭和車廂,大部分都和前幾次來看的時候一樣,沒有太多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剛剛在修理工廠那邊看見的中興號DPC10和DPC1號以外,在這裡又看見了9、2和11號,其中的11號狀況相當淒慘,外表的塗裝剝落,車體也鏽蝕的相當嚴重,門口的地方用隨意地拉了幾條鐵絲防止外人闖入,在今天看見的5輛中興號動力車當中,就屬11號的保存狀況最教人不忍卒睹…!
…………………………………………………………………………………………
根據蘇昭旭先生在阿里山森林鐵道(車輛篇)當中指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DPC10、11號是林鐵的10輛中興號動力車當中,第四批加入林鐵中興號陣容的,這兩輛車在民國55年出廠(日本車輛製造)之後,原先是屬於羅東林鐵所有,當時稱為中華號(當年真是一個愛國的年代啊…),直到民國68年羅東林鐵停駛之後才移交給阿里山森林鐵道使用,車身顏色也由原來的藍色改為阿里山林鐵的紅色。這十輛中興號,曾經創下從嘉義到阿里山只需要三小時四十分鐘的紀錄,這在當時可是相當了不得的事情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f600604 的頭像
    pf600604

    pf600604的部落格

    pf6006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