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是早期來吉、達邦和特富野等鄒族部落之間往來的交通要道,當時並沒有「十字路」這樣的地名出現,直到日治時期為了開採阿里山林木而鋪設鐵道,和原有的古道形成十字交錯,這才有了十字路這樣的地名出現,這一帶的聚落也稱為「十字村」。 這裡也是和阿里山公路和鐵路最接近的地點,沿著車站前方的鐵道前行,右轉下石階就可以看見公路。 早期的十字村聚落和林鐵車站周遭聚落的行程很類似,都是由當時的鐵路道班以及林務局的造林工人所組成,因為曾有樟腦的出產,因此樟腦寮工人也成為聚落形成的一份子;這裡的許姓家族曾經是「腦長」,負責管理「腦丁」(工人)和「腦寮」(工寮),要擔任腦長,得要有當時日本官方所發給的腦長證明才行。 車站旁的派出所原址,蓋起了一座二樓高的觀景台。 欣怜、小黃、麵包和鳥類向車站人員打聽四十二號隧道的情況,駐守車站的站長告訴她們,四十二號隧道修復的工程比較不容易,除了受損情況嚴重,隧道的另一邊就是懸崖峭壁,更增添了修復的困難度,目前預估最快也要到年底才可能修復通車。
另一位工作人員-李正松很年輕,六十七年次的他已經當上小火車車長,去年(95年)10月才剛進入林鐵服務;在這之前我們也曾經在林鐵列車上見過一些年輕的車長,期間甚至還出現過一位年輕的女車長,只是往往隔不到幾個月就再也看不見,最常看見的還是那幾位熟悉面孔的老車長。 由於森林鐵路僅是由下轄於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鐵路課所管理(林業部分才是林務局本業),和直屬於交通部的台鐵有相當大的制度差異,同時因為受限於制度,這些經由公務人員考試,具有交通行政專才的年輕人在林鐵的升遷管道自然無法和任職於其他公家機關相比擬,加上林鐵工作性質特殊,需要承受的壓力並不算小,願意留下服務的年輕人自然不多,通常是受訓後在林鐵任職滿一年取得正式公務人員資格之後就請調到其他公家單位。 林鐵的工作需要很高的技術性,以及豐富的實戰經驗,這對於即將接手的民營公司絕對是一大考驗。 李先生記得當初參加林鐵招考的時候,體能測驗考的是將一袋沙包從車頭搬到車尾,對於女性也是同樣的要求。 因為要當個小火車車長可不是只有在車上剪剪票這麼輕鬆愜意。 「我們雖然是去年進來,但是真正的考驗是從”暑假”開始…。」 「是因為人多的關係嗎?」 「人多我們倒是不怕,最怕的就是地震、下雨,就會有一堆倒樹啊土石流啊什麼什麼的,或是石頭掉下來啊…..。」 李先生推推眼鏡,繼續接著說。 「小顆的石頭我們自己下車搬開,車上還會準備鋸子,萬一有倒樹就可以用到,還有鐵條,太大顆的石頭我們還會試著用鐵條撬開。」 「這些事情偶爾才會碰上吧?」 「常常啦!」 「蛤~~~~~!?」 「開車也很不容易,有時候碰上毛毛雨,車子還會打滑,甚至開不上去……。」 說到這裡,我順道問起林鐵最近新購買的七輛柴油機車。
距離1982年林鐵買進編號DL39到43號這五輛柴油機車,已經有25年的時間不曾添購新的柴油機車頭,政府雖然在八十八年間曾編列一億六千萬的預算,但是受到匯率變動、投標廠商資格不符、標價超過底價、無廠商投標等因素,一直到九十年還是沒能完成採購計畫。 新的七輛柴油機頭,編號DL45和46號是由日本車輛公司原裝,其餘五輛(DL47-51)則是由台灣車輛所組裝,DL45和46在2006年交車,已經完成試車;至於今年才剛交車的五輛,目前正進行試車運轉。 我們曾有多次在路上遇見新的柴油機車頭,和舊款最明顯的差別在於新款編號是印製在金屬銘牌上,和舊款噴漆的方式不同,據說也改變了舊式的連桿驅動方式。 「一台造價兩千多萬。」 「哇喔~~~兩千多萬喔!?」聽見這個數字,我們驚訝的嘴巴都合不攏,下次再看見這些新柴油機車,一定要好好看個仔細。 為了要搭第一班下山的火車到奮起湖,我們不得不和李先生道別,他說:「等一下還碰的上。」因為第二班下山列車的車長就是他。
李先生真的很年輕,如果不是身上那套制服,看起來就像是個大學生模樣;在逐漸離開十字路的火車上,隔著車窗看見他開始東跑西跑,應該是為了下一班出發的火車而忙碌著。 那是一個認真而努力的背影。 「林鐵民營化以後,你還會留下嗎?」我問。 「我們現在是約聘人員,將來有機會,也希望能夠轉到民營公司去。」對自己人生下一站的期待,還不確定是不是能夠如願。
我不知道,民營化之後的林鐵能不能留下這個認真的年輕車長,也不知道下一回還能不能看見他,但我們總會記得,認識了這麼一個親切又年輕的車長。 列車在多林停下,想必是有招手的乘客,當列車再度緩緩開動,轉出車站前的大彎時,我們從後面車門的玻璃窗看見了「村長」。 他就站在鐵道旁,卻看著其他地方。 「村長,是村長耶!?他沒看見我們……。」麵包和鳥類失望地說。 突然,村長像想起了什麼麼,轉頭往我們這裡看了過來,先是一愣,然後用力地朝我們揮了揮手。 火車都走遠了,他竟然還看的見我們? 「村長!他看見了!看見了!哈哈哈………。」我們開心的幾乎想要大叫出來,卻只能拼命對他揮手。 被壓抑的興奮參雜了淡淡的惆悵,我想,那會轉化成為一縷深刻的記憶。 像是電影謝幕一樣,火車進入了隧道,白亮的光影被遠遠拋在隧道的那一頭,化為一個小小光點,然後消失不見…。 一樣的隧道,不同的方向,昨天和今天,也是兩樣心情;一個是翻騰,另一個正在慢慢沉澱。
這一段新的旅程,被我們稱為「從604到605」,有新的期待,卻更需要這群老伙伴之間相互扶持和依賴,能完成600到604,已經是個意外;至於接下來到達阿里山這27公里路程「是不是」能夠完成,已經不再是「能不能」或者「是不是」的問題。
而是,那會是什麼樣的過程?
如果只是為了求得一個「走完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豪語,不如將腳步停留在這裡就好。
有缺憾,比較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