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場雨,讓我們決定在十字路等待。

距離去年來到這裡,已經是五個月前的事情,車站的工作人員在送走上山列車之後就鎖起門離開,整個十字路車站就只剩下我們四個人,和上次來時那番熱鬧景象有了很大的落差。

除了雨滴聲裡夾雜著稀稀落落的蛙鳴聲音之外,聽不見任何的聲響,這裡安靜的像是座空城。

車站旁的山櫻花已然綻放,如果不是因為雨聲,說不定還能聽見花朵舒展開來的聲音。

綻放的山櫻花預告著阿里山上即將盛裝豋場的櫻花季節,也預告著我們即將邁入這趟旅程第二次的櫻花季,如果夠幸運,我們應該能夠在這樣的季節走進阿里山的花海裡。

雨,讓這裡的溫度陡降到攝氏12度。 







 

 

 今天的第一個隧道(39號)距離車站只有三百公尺125公尺的隧道外緊臨著106公尺的40號隧道,在這兩座隧道間,可以從牆壁上的小洞看見另一座堆滿石塊的舊隧道,但我們並不知道這座隧道的過去,以及被封閉的原因。

一路上隨處可見盛開的山櫻花和吉野櫻,被雨水打下的櫻花成片灑落在鐵道旁,把這條鐵道點綴的像是鋪上了洋紅和淡淡粉紅色的地毯一樣,懸吊在枝頭上的櫻花,被雨水滋潤的更加豔麗,每朵花瓣上掛著像水晶一般剔透晶瑩的水珠,每棵櫻花樹都讓我們驚嘆連連,每朵櫻花都讓我們感到無比驚豔。













 

濕滑的鐵道讓我們走起來格外費力,平日可以輕鬆跨過的小水溝更讓我們小心翼翼,尤其是在麵包摔進去後……

約莫是在56公里左右的小水溝,濕滑的枕木讓麵包後腳滑開,就這樣跌進半個人高度的水溝裡,幸虧背包卡住才沒整個人跌進去;剛把她拉上來時我們不敢再貿然挪動她,在確認她僅有小擦傷,同時因為雙手即時撐住才沒讓腹部受到撞擊,這時才將攙著她到一旁。

從奮起湖返回阿里山的區間火車,也在不久之後通過。

離開時,連我也在同一個地方摔了一跤,但幸好雙手撐住才沒掉進水溝裡。

經過這兩場虛驚,讓我們在接下來的路程當中更加謹慎。



 

57.6公里,鐵道左邊出現一顆少說也有六、七人高的巨石。

「我覺得它比較像御飯糰。」基於潛在意識和本能習性,麵包習慣用食物描述她所看見的東西。

頭尖腳寬的巨石,確實很像一顆三角飯糰;為了紀念第一位替它命名的麵包,我們把這顆無辜的巨石命名為「麵包‧御飯糰」。

從滿佈的挖鑿痕跡看來,從前這顆石頭遠比現在看見的還要大的多,當初是挖開這顆巨石讓鐵道通過,我這樣假設:這裡在很早之前可能是座隧道,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僅是打通讓火車通過。根據記載,阿里山森林鐵路最早完成時,全線隧道數量共有七十二座,隨後逐漸縮減隧道數量,到我們完成這段路程後統計,目前全線共有四十九座隧道。

長度不長的隧道,通常都會被直接鑿開填平。

眼前這顆大石頭,很可能就是這樣。

在石頭的對側山壁上,有著像是接合的痕跡,還有我們猜測可能是隧道的部份和隧道以外部份的邊坡駁坎的風化以及堆疊構工方式都有明顯的差異。

但這畢竟只是猜測,除非我們能夠尋訪到附近的住民或者是可以找到足以佐證的文獻資料,才能確定我們的推測是不是正確。

巨石身上的凹凸的鑿痕,像是過往那段斑駁的記憶。

 








58.2
公里,有座長約三十公尺的鐵橋,在它旁邊的是已經廢棄不用的舊橋,這種情形很像我們在33.7Km看見新的鐵橋和舊式水泥橋並列的景象。

青苔恣意爬上舊橋的橋墩和橋面,不知名的植物從枕木和橋墩的空隙裡冒出頭來,功成身退的老前輩繼續陪伴著剛接下重擔的年輕小夥子,老的看起來又小又瘦,年輕的則是又大又寬;老的滿是滄桑,年輕的意氣風發。

怎麼看,承載過歲月印記的老舊水泥橋,就是特別讓人憐愛;新的固然耐用,畢竟還是需要一番歲月的洗禮,才能焠鍊出和它身旁老前輩一樣的濃醇韻味。

鐵橋取直線前進,舊橋則有著比較小的彎曲弧度(曲率半徑),相較之下,鐵橋安全性自然較高。

細看兩座橋並列,竟也有種「傳承」的味道。 




 



 

 

 

 

 

 

 

 

 

 

 

 

 

 

 

 

相同的景象,重複出現在我們接下來的路上……

林鐵即將到來的變革,是不是也能把珍貴的文化和歷史傳承下去?新接手的民營企業能否真正著眼於保存這條鐵道珍貴和無價,而非僅是商業上的收益?

新與舊之間並不全然存在著衝突和對立,但前提是基本上的出發點;技術層面的傳承容易,卻最容易被過度關注;精神層面的傳承最困難,也容易被忽略。

但我們都無法否認,精神層面的傳承是不是能夠深化到經營者的意志裡,關係著這條鐵道還會不會是這條鐵道。



歷史是將延續,還是改寫。



阿里山森林鐵路將會繼續是台灣的象徵符號,或者將只剩下無言的嘆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f6006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