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傳奇
林內鄉的地名和賣廚具的林內一點關係也沒有,好像以前的人幫某個地方取地名的時候都是很直覺的,比方看到某地山上有塊大石頭長的像鶯哥,就把這個地方取名叫「鶯歌」,到處種滿桃樹的就叫「桃園」,被海浪沖出海蝕洞的地方叫做「石門」,附近有五座山並列的就叫做「五峰」,還有看到草鞋堆成一堆就叫做「草屯」。
由此舉一反三,林內這個地名就是因為這裡被發現的時候正好是在一大片林蔭濃密的樹林裏面,如果我再問你,這片樹林再往北走會到哪裡?
說來這個位在北邊的村名真的有點佔人便宜,因為它的名字就叫「林北」啊,就連他們的社區發展協會都乾脆稱做「林北卡水」。
高速公路的涵洞下有一座協會利用竹子設置的「籠仔篙」(或稱做竹蛇籠),說起這個籠仔篙對老一輩彰化雲林人可是意義重大的,過去兩地幾十萬公起的土地需要引濁水溪水灌溉,在硬體設施還不是那麼普及以前,靠的都是這手做的籠仔篙將灌溉水導進田裡,每當雨季或是颱風來臨的時候,還能發揮阻擋溪水氾濫,保障兩岸居民的身家安全。
直到民國八十年左右,籠仔篙攔堵水流導入圳溝的功能逐漸被混凝土構築的攔水壩或水閘所取代。
由於這門技藝即將失傳,發展協會也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喚醒大家對籠仔篙的記憶。
製作籠仔篙是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材料就是桂竹或木條以及石塊,地點往往遷就安置位置以及容易取得材料的溪邊,代表這份工是必須忍受風吹日曬和雨淋的粗活。
成品的籠仔篙是前寬後窄的圓錐形,排列於河床後裝填石塊,再一個個串聯成圍欄導引溪水進入圳溝,農人引入圳溝水流灌溉農田。
把籠仔篙放置到溪流的工作並不容易,通常是把空的籠仔篙搬運到放置點之後,再把石頭置入籠仔篙內,在這個過程裡工人必須在潛到水下工作,由於濁水溪水含有大量泥沙,放置籠仔篙的地點又多是水流湍急,工人在水底必須閉上眼睛全憑手感觸覺作業,隨著石塊逐漸投入,籠仔篙的重量也隨之增加,若是河床被河水沖刷的太深,往往必須堆疊起好幾層的籠仔篙才能發揮效果。
到了雨季或是颱風天,籠仔篙的任務轉變成攔堵氾濫溪水,守護沿岸居民家園的重要角色。
連橫所著《台灣通史》記載了籠仔篙的由來,大意是說繼承父親施啟秉擔任墾首的施世榜(墾號施長齡)聚集流民打算開墾東螺之野(今天的二水、北斗一帶),計畫開通圳道引濁水溪水灌溉,怎知費時十年的圳道圳水不通,施世榜張貼告示徵求能人解決這個頭洗一半的頭疼問題,事成千金酬謝。
某日來了一位自願獻上良策的「林先生」,施世榜問其名,不答。
林先生勘驗工程之後,點出開鑿圳道的方法:「某也邱高宜平之,某也坡低宜浮之,某也急流宜道之,某也溝狹宜疏之。」
史料記載:世榜從其言,流果通。眾以世榜力,名施厝圳。
在林先生指示下進行的施厝圳工程裡,圳頭的築堰攔水工程是最困難的部份,在施家後代所繪製流傳的〈水圳圖〉當中,可以見到這個具有攔水功能在當時被稱之為「埧」的物件,後來稱為「苟」,也就是「籠仔篙」的前身。
這個構件後來被傳承使用了兩百多年,雖然歷經改良仍未變更原始的基本樣式。
讓人不得不對這位謎樣神人 林 先生充滿好奇。
只是史料紀錄的 林 先生在婉拒鄉人酬謝的重金之後便離去,臨走之前留下一首詩句:「施家鑿圳灌田畦,源深惟有木為堤;隨山導勢南北流,就水看形上啣下,十五湖蘆他同樣,盡歸虎鹿兩螺溪」。
鄉人遂建廟感念 林 先生功德。
二水的熱情
下午三點越過彰雲大橋,進入彰化縣境裡。
從橋上俯瞰橋下的濁水溪,河床上滿佈的芒草隨風搖擺,綴點的雪白芒草花也跟著搖頭晃腦,忘了當時亢奮的凱婷哇啦哇啦在橋上喊了什麼,只記得當下那一刻真是心曠又神怡,橋上來往車輛不少,有人站的腳底發癢,冒出一句:「這個橋會晃是正常的嗎?還是我的錯覺?」
又走了一段沿途沒有店家的路,下午三點的太陽發揮最後擠牙膏的威力,有些人的水壺已經見底,本來在大馬路旁休息,徒弟和阿升不知道什麼時候跑進馬路旁正在大唱卡拉OK的園子裡,在裡面對我們猛力招手。
想必是有好康的。
裡面有卡拉OK,還有廁所和販賣冷飲零食的櫃檯,果然是比縮在大馬路邊來的舒泰。
補充飲水之後雖然沒有馬上體力倍增,但也足夠對付下一段路程,看大家好像沒有想要馬上動身的意思,反而一個個慵懶地坐在椅子上饒富趣味看著唱歌的歐吉桑,反正離二水車站也不遠,閒散一下也不賴。
臨桌一個胖胖的中年人走到我們這裡,問我們從哪裡來,聽到回答以後很是驚訝,連忙又喚了和他同桌的大姐過來,兩個人對徒步環島這件事感到很是有趣,對選擇這種刻苦方式的年輕人覺得精神很是可嘉。
胖大哥問我們這趟一共多少人,算出人數以後豪邁地說:「來,我請你們喝飲料!!」吩咐櫃檯之後捧著冰涼的礦泉水發給每個人一瓶。
真是甘心。
聊著聊著問到今晚打算過夜的地方,我說打算在二水國小,只是還不知道能不能借的到。
接著胖大哥又捧來點歌本,說是要請我們唱歌,眼看推辭不過,愛現的慾望隱隱蠢動的龜熊二人組邊說邊又邊把點歌本拿到手上開始翻閱起來,十足就是愛呷又假小心的體現。
最後兩人點了一首奇台無比的台語歌,用唱抒情歌的靦腆把袁小迪的重出江湖的豪情摧殘成退隱江湖的悲涼。
臨走的時候邀請胖大哥和大姐一起拍照,兩人欣然答應,最後大姐還對我們說:「我們會帶著二水最有名的水煎包到二水國小看你們。」
這麼熱情!?
消失的空間
離開卡拉OK的時候,太陽不見了,天空也陰沉了起來,不過才一個休息和熬過一首歌的時間天氣就起了這麼大的變化。
我正想著今天沿著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走總是有壓力,不如轉進小巷弄裡鑽探鑽探,就算沒有什麼驚喜的發現至少也能暫時擺脫壓力的糾纏,從地圖上看這條小路還能接上和集集線平行的單車步道。
剛轉進小路不久就有發現,拜先前森林鐵路踏查的經驗,一眼認出路邊一棟頹頃的紅磚厝是菸樓,
台灣目前僅存的菸樓絕大多數都是大阪式,眼前這棟菸樓也是大阪式,和罕見的廣島式差異在於大阪式擁有塔樓的外觀以及較大的排煙口,也因為排煙口較大所以烘製菸葉的時間較短,相對菸葉的品質會比慢工出細活的廣島式來的差,不樣過突出的塔樓(或稱太子樓)也增加更多菸葉的堆積空間。
這棟看起來像大阪式的菸樓又比一般兩層式的構造多了一層,和在竹崎看見的樣式有些不同。
二水這個地方因為氣候穩定,從日治時期就是菸葉的栽種地區,竹崎的宜縣大哥曾說過,早期的菸葉種植從栽種區域、收購數量到種子數量都規定的相當嚴格,絕對禁止規定之外的栽種,以前私自種植菸葉比今天偷種大麻被逮要來的嚴重許多。
一棟完整的菸樓不僅僅是烘製菸葉的所在,更是菸農一家生活作息的重要場域。
二水的菸樓到了今天,有基於不忘本的初衷而幸運留存下來,也有無力維護而任由頹頃的。
從外牆的小窗口向菸樓裡面望去,還能夠見到牆面上還遺留以往懸掛菸葉的樑柱,菸樓的外牆突出一根根斷裂的橫樑,按理是要連結到對面另一棟菸樓,而中間消失的部份應該就是整理菸葉的工作空間。
因為曾經記錄整個過程,對菸葉從栽種、收成、烘製到收購的過程是有印象的,眼前這個消失的工作空間,在竹崎那段過往記憶中我曾聽見夜裡從裡面流洩出宜縣大哥獨奏自娛的蕭聲,還有總是不夠亮的日光燈下瑞長伯和瑞長嫂兩人埋首菸葉裡仔細挑揀,瑞長伯拉起父親留下來的大石塊壓實菸葉傳來乾燥煙葉發出的細微碎裂聲響,到了俊良那裡,總是傳來廣播歌仔戲的鏗鏘鑼鼓和身騎白馬的唱調還有濃郁菸草味裡,燃起的香菸的味道。
留言列表